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按照理论估算,海上光伏装机规模可超70GW。近年来,随着沿海省份纷纷印发相关支持政策,多地积极探索海上光伏项目建设,海上光伏逐渐成为开发“热土”。对于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土地资源政策收紧、用电消纳能力强劲、光伏核心设备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合力推动,使得海上光伏逐渐成为当地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10月16日,由索比光伏网举办的“海光同行·向阳而生——2024第二届中国海上光伏大会”在福州隆重举办,会议聚焦“海上光伏项目设计规范”“海上光伏产品特点、材料要求、解决方案”“海上项目施工组织、技术难点”等议题,国晟科技新能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松民博士受邀出席,并以“异质结量产化降本增效进展及海上应用探讨”为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路径清晰,异质结降本增效春山可望
刘松民首先解析了国晟异质结大规模量产降本增效思路:在HJT电池成本构成中,“硅片+浆料”成本占比达到64%以上,包括PERC、TOPCon在内的所有晶硅电池,“硅成本和银成本是降本路上两座绕不过的大山”。HJT技术的全低温制程和工序简单特点,在硅片薄片化、低成本硅料、银的贱金属替代上有着天然优势。
随着全行业HJT专用硅片、银铜浆料、0BB工艺、钢板印刷、无铟靶材等技术的陆续开发、导入和实现,预计HJT生产成本将有0.188元/W左右的下探空间;与此同时,通过钢板印刷、ACP绒面修饰、硅片背面抛光、高迁移率靶材等新技术的加持,未来HJT电池的量产效率有望提升0.55%左右。
坚实可靠,驭浪出色应对复杂海洋环境
针对海上光伏特殊化场景需求,以及为应用端提供更高的系统价值,刘松民提出了国晟科技“驭浪”海上光伏组件封装解决方案。
在组件封装过程中,光伏玻璃主要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但由于海洋高盐雾环境和海水冲刷侵蚀,玻璃表面易受腐蚀,产生盐析,形成白斑,进而影响光线透过率,加速PID效应,从而导致功率衰减。驭浪HJT海光组件在行业常规2.0mm热强化玻璃表面增加了双层致密SiO2镀膜,在提高阻水性能的同时,大幅提升玻璃表面的耐盐雾和耐腐蚀能力。
与玻璃受到同样制约的还有胶膜。受到高紫外辐照、高水汽盐雾、极端温差环境的影响,光伏电池的可靠性会面临极大挑战。光转胶膜可将波长380nm以下紫外光转化为400-550nm范围蓝光,全面提高了HJT组件的耐紫外性能。而在边缘密封中,驭浪组件采用高阻水丁基胶封边工艺,使得水汽透过率较行业水平减少99.9%,基本杜绝水汽从双层玻璃中间渗入组件内部,进一步减少电池衰减。
光伏边框面临的海水腐蚀、水汽盐雾和风浪冲击也同样危害着系统的安全运行。驭浪组件采用“35mm边框厚度+2.0mm边框厚壁”的聚氨酯高分子复合材料边框,具备优异的耐候性、高力学性能和抗载荷能力,能有效抵御海风海浪的冲击。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观无变形错位、弯曲度(扭拧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方面,复合边框的相关材料特性均优于铝边框。
在连接性方面,驭浪HJT海光组件对接线盒及连接器在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上的品质把控也居于行业前列。接线盒盖与盒体增加一道密封圈,线缆引出处新增一道密封圈,压块与盒体采用超声波焊接工艺熔接固定,可防止水汽沿线缆侵入。连接器搭配防水防尘塞,内部采用密封圈密封,外部增加保护罩,以达到隔绝水汽、防盐雾、阻隔光照、抗老化的效果。
性能领先,HJT组件带来更高系统价值
针对光伏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刘松民表示,HJT技术具备高效能、高可靠、高价值、低碳排放等综合优势,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户外实证中,都显示出强大的双面发电增益。
从系统价值来看,740W-HJT-210相对同版型TOPCon组件,功率提升可达30W,转化效率提升0.96%,相同交直流装机容量(AC/DC)下,可有效减少光伏组件、组串、支架、基础数量,有效减少交直流电缆用量及占地面积,降低施工、辅材及人工费用,从而有效降低系统成本。根据测算,国晟科技驭浪组件相较同版型TOPCon组件,BOS成本可降低约0.1346元/W。
发展海洋能源是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蓝色经济”有望成为新能源下一个价值蓝海。国晟科技目前已成功为烟台招远400MW海上光伏和莱州土山600MW盐光互补项目提供高效光伏产品,未来也将因地制宜将“光伏+”延伸进不同应用场景,不断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以领先的异质结光伏技术和产品解决方案贡献国晟智慧。